百姓富足我最大的幸福

2011-03-19

张文成:百姓富足我最大的幸福


文章来源:《看点》


   如果说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巨变是一个尚在延续的鸿篇巨制,那么,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就是其中人们不得不翻看的篇章。在这个篇章里,它有着足够精彩的曲折和悬念。一方面,人们艳羡并诧异这个小村庄所取得的非凡经济成就;另一方面,人们更费解于数十年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中,四家村何以能屹立潮头“红旗”不倒。


2011031917314598.jpg


  有关四家村所有的解读都必然让我们把关注目光投向那位领头人——张文成。


  34年前的1975年,是个多事之秋,这一年28岁的张文成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。


  面对村里积贫积弱的现状,在第一次党支委会议上,张文成立下誓言:党让我们当干部,为老百姓当家,咱豁出命来,也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!


  有非常之人,然后有非常之事;有非常之事,然后有非常之功。张文成正是这样一个“非常之人”。他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、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,带领全村人经过34年的艰苦奋斗,走出了一条世人瞩目的“四家之路”。张文成也从1988年起连续当选为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

  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四家村的今天”,“没有老书记,就没有今天的四家村。”四家村民如是说。“没有四家村,也没有今天的张文成。”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,我张文成即使有三头六臂,也最多让全村人吃饱穿暖,绝对不可能让全村人都富裕成今天这个样。”张文成说的是真心话。


  改革开放之初,四家村白手起家相继建起冰果厂、工程队、水泥制件厂、海上捕捞队、码头装卸队等11家企业,使四家村跃上了村办企业发展的快车道。


  有福民享 有难官当


  四家村在发展中抓住两条:一是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。建设新农村,关键在于振兴农村经济,四家村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硬道理,坚持率先发展、科学发展。二是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,坚持富民优先、共同致富。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致富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民增收。长期以来,四家村村党委牢固树立“有福民享、有难官当”的理念,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,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共同富、健康富、长期富。


  到1984年,在我省创造了众多第一:第一个电话村、第一个闭路电视村、第一个减负村、第一个发助学金和奖学金村……1986年,四家村村办企业总收入实现了4600万元。


  1994年底,四家村的总产值已达到1.36亿元,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,村民的人均收入逼近3000元。一些先前外出打工的四家人,回到村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他们惊叹:“发展变化太快了!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年稳定不变的大环境,就没有四家村的辉煌,也没有我张文成的人生辉煌。”这是张文成通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得出的真理。张文成和四家村三十年走过的道路,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

  “平平常常小发展,春风得意大发展”


  发展、发展、再发展。在工作中,张文成谈得最多的就是发展。发展的目标就是让老百姓更富足;发展的主线就是紧紧围绕市场经济规律,咬紧牙关,排除一切干扰,不左顾右盼,一直往前走。


  张文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敏锐捕捉机遇的能力,常常让人惊羡不己。1988年张文成第一次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后,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了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,张文成马上意识到,企业春风得意的发展机会来了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条件,他们把十几家村办企业组成四家村实业总公司,迅速做大做强,联合打造品牌效应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,张文成却认为这是发展的好时机,企业再次加快了低成本扩张步伐,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兴城市印刷厂和兴城市水产公司两家国有企业,组建了企业集团,在困难时期做到了稳定和持续发展。“在企业完成资本积累,达到一定规模后,就应当彻底理顺所有权关系,把村委会和集团公司从产权关系上明晰,村企分开,各自管理,让更多村民成为企业的主人,依法监督,与企业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,这样既能调动村民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,又能让企业的发展真正惠及全体村民。”这是让老百姓走共同致富关键所在,张文成说。


  2006年底四家村企业经评估后,5000多万元净资产的84%平均分配给全体村民(村委会公益股占6%,技术管理股10%),改制为四家村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村民们以自然分得的人均近2.3万元入股成为公司股东,从制度上保证大家以后逐年享受企业效益分成。


  2007年底,四家村举行了由村民整体变身股东后的第一次分红,他们拿出了占企业当年效益35%、总额近700万元的现金向全村股东分红。上自九旬老太,下至1岁幼儿,人人有份。”


  30年的创业、发展,四家村形成了“穷则思变、艰苦奋斗、把握机遇、观念超前、从高从严、全面发展”的“四家村精神”。张文成总结走过的路深有感触。“纵向相比,变化不小,令人满意;横向相比,差距很大,还须努力。与那些中国名村相比,我们还要改革创新,向更高的目标迈进”张文成永不满足。


  2008年,四家村企业集团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沈师大后勤综合服务楼3万平方米,反租给大学20年使用期 ;2009年,投资2800多万元入股葫芦岛市商业银行,四家村也由此成为辽西第一个入股银行的村办企业;投资6000万元在市科技园区筹建安全门厂。房地产业是四家企业集团的优势产业,一直占据着兴城的半壁江山,在开发普通民宅的同时,企业集团把目光转向更有升值空间的商业地产,商业地产的稳定收入和资产增值要远远高于其它,这样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。张文成说,商业地产要占到集团总资产的50%以上。四家村企业集团已经突破了自己旧有的发展模式,向着全新的资本运作模式转变。


  目前,四家村企业集团下辖13个子公司,涉及工程建筑、房地产开发、铜业加工、渔业养殖、大学后勤、物业管理、印刷等近10个领域,成为年产值达5亿元的“辽西第一村”。


  把“富”字刻在百姓心里


  “富”,这个字简单又不简单。说它简单,是因为单从字面上看,“一房一口还有田”,这大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富字的最原始的理解。说它不简单,是因为四家村突破了农耕社会对“富”字的理解,赋予了它远为广泛的涵义。“富口袋,更要富脑袋,新农村建设不光是‘钱袋子’,还要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。”这是四家村班子的共识。20多年来村里每年都要利用冬闲时间每月开两期法律知识普及、科学知识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学习班,聘请专家讲课。四家村还成立了农民俱乐部,设有图书阅览室、村史展览室、活动室等设施。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。观念更新了,人们素质提高了,新村焕发出新貌。四家村连续十七年荣获“省级文明村”称号,2005年获得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称号。“富裕还不是生活的全部,乡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单元,我们四家村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村民的幸福、和谐。”张文成说。


  把“幸福”写在百姓脸上


   四家村的成功,四家村的崛起,四家村的长盛不衰,虽有诸多原因,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,就是有一个思想解放政治强、勇于开拓作风正、实事求是想干事、脚踏实地干好事的村党委。四家村领导班子始终坚持“勤换思想少换人,多干实事少琢磨人”的工作理念,30多年来,除正常退休、调出外,村党委、企业集团和村委会的成员保持长期稳定,保证了班子的团结和发展的连续性。稳定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四家村的实践中,得到了很好的印证。


  党员干部走在了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的前头,却没有走在个人富裕的前头。若凭本事,四家村的干部首先应该富起来的,但他们没有这样做。在经济发展中,党委一贯提倡鼓励冒尖户,扶持中间户,照顾贫困户,走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,支持和帮助群众先富起来是四家村的大政方针。村党委对干部明确规定,村干部不准以权力入股,不准与民争利,不准承包企业,不准以任何借口接受分红、回扣。1992年——2000年以前,按照市乡规定,依据四家村的工作业绩,村干部年工资奖金能拿到几万元,而书记、主任带头少拿,近10年村干部共少拿奖金200多万元。在班子成员的带动下,基层各企业干部也自觉做到少提成多积累,从而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。


  作为连续五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,张文成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,始终把根深深地扎在老百姓之中。他那浓厚的百姓情结,像冬日里的火焰,温暖着四家村人的心。“30多年来,每走过一段路,我都会仔细地检查对照自己,生怕干错了对不起大家,怕给每户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。”这是张文成在村民大会上的肺腑之言。


  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,做到一段时间先进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保持先进;对一个干部来说,得到群众一时的称赞并不难,难的是长久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。四家村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,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,张文成和他的伙伴们作为画卷的执笔者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、人民的检验和实践的检验。


  张文成说: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,农村党员干部既要带头描绘,又要有画龙点睛的本领。带领百姓求发展,要一切从实际出发,从点滴做起,让村民在家门能够享受到城市文明和致富成果,百姓富足和满意是我们最大幸福。





阅读6433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